您的位置:首页 >资讯 > 文娱 > 正文

《狗十三》:他们成功地“谋杀”了青春,却又都“无罪释放”

来源:澎湃新闻 时间:2018-12-06 16:32:34

从赵薇2013年的《致青春》开始,中国影视圈拉开了青春叙事的商业化大幕,《致青春》《同桌的你》《匆匆那年》《左耳》等片都轻轻松松拿下数亿元的票房,赚得盆满钵满;而各大视频网站推出的《最好的我们》《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》《你好,旧时光》等,也收获了不错的市场反响。概而言之,这一类的青春叙事的主基调是:怀旧。它剔除了有关于青春的一切杂质,回忆中的青春晶莹剔透,它是明媚的亮色,快乐、活力、朝气、乐观;即便有关于青春的疼痛体验,也常常是限于堕胎、车祸、家庭突然变故等外在冲击,少却了有关于青春私人化的、内省性的刻画。

可事实上,同样是在2013年,还有另外一种青春故事的讲法。就像诗人冯至说的,“人们爱把青春比作春,与其说青年人的晴朗有如春天的明丽,倒不如说青年人的愁苦、生长,更像那在阴云暗淡的风里、雨里、寒里演变着的春”,它聚焦和放大的是青春与成长内部的龃龉与破碎,探讨少年与成人两种不同秩序的冲突。我们不难在华语影坛里找到这一脉络的踪迹,比如侯孝贤的《风柜来的人》、王小帅的《十七岁的单车》。2013年曹保平的《狗十三》、2014年李霄峰的《少女哪吒》、2016年刘紫薇的《我心雀跃》,都是这一脉络的不绝余响。

曹保平的《狗十三》在2013年就拍摄完成,并在2014年荣获第64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水晶熊单元国际评委会特别推荐奖、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。它本可以与《致青春》在市场上一争高下的,然而因为种种原因,电影推迟了整整五年才上映。在商业化的青春叙事已遭遇瓶颈的语境下,《狗十三》的上映或许可以开启我们关于青春的不同想象。

《狗十三》这一片名简明扼要地告诉了观众电影的主人公:狗,和十三岁的女孩。但更有意味的是该片的英文翻译,“Einstein and Einstein”,而不是“Dog and Thirteen”。Einstein即爱因斯坦,它是李玩(张雪迎 饰)给狗取的名字,表面上说的是李玩的两条狗,实际上是暗喻李玩与爱因斯坦一样的命运和遭际:被冷落、被遗弃、被惩处、被规训。

十三岁的少女李玩父母离异,父亲(果静林 饰)有了新家,她不得不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。为了缓和与女儿之间的关系,父亲送了一条小狗给李玩。孤独的李玩在小狗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镜像,喜欢物理的她给小狗取名爱因斯坦,它几乎成了李玩在孤独青春期里唯一的寄托。

一次意外爱因斯坦丢了,在李玩看来,爱因斯坦其实就是她自己,是一条走丢了家人也不愿花精力去找的狗。于是在继母为她带来一条新的狗并骗她这是爱因斯坦时,李玩对成人世界的困惑和不满情绪爆发了。

但在父亲软硬兼施的家庭暴力下,李玩试着去妥协。她接受新的爱因斯坦的存在,只是她并不理它。直到有一次,弟弟用晾衣架打狗,狗失去安全感大叫,父亲用拖把打狗,狗瑟缩在角落里叫得更惨烈。这时李玩蹲下来,慢慢靠近,用手轻轻安抚,狗才平静下来,李玩唤了它一声“爱因斯坦,别怕”,继而泪流满面。她终于认同新的爱因斯坦,李玩在它身上再次看到自己孤独、无助、卑微的处境。

可最终家人还是丝毫不顾及李玩的感受,将新爱因斯坦送去所谓的“狗肉火锅店”。那天晚上李玩问表姐的男朋友:“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?”每一个大人都教训李玩,得懂事,得听话,得像一个大人一样,但让李玩困惑的是,究竟什么是大人?大人不应该是有最基本的是非标准,有规则意识,懂得平等、尊重和爱吗?可为什么她身边的大人都不是这样,他们圆滑、撒谎、偏心、霸道、人前一套人后一套、伪装……

李玩明白了,就像她问表姐的那个单词“hypocrisy(伪善)”,大人要李玩“懂事”“听话”,其实就是要她“伪善”,要她顺从大人的一切意图。长大就是她在新爱因斯坦死去时对父亲说的“谢谢”;是她为了不让父亲难堪,在众目睽睽之下吃下狗肉;是在她遇到心心念念的老爱因斯坦时,却害怕爱因斯坦认出她来,赶紧向主人道歉走开……因为只有骗过了自己、说服了自己、归顺于成年人的体制,自己才能“合群”“成功”地活下来。但李玩仍是痛的,所以她佯装无所事事地走到无人之处,终于忍不住痛哭失声。

自此李玩实现了自我规训,她向成人世界妥协,并不动声色地成长为一名“大人”。少年与成年人的世界观、价值观并不相同,这便使得过渡本身充满龃龉、冲突,富于戏剧张力。少年总要一边与青涩、单纯、冲动道别,一边跌跌撞撞地学会伪善与成长。这是成长的孤独况味,往往还带着撕扯一生的疼痛,“教人永远都放不下记恨去原谅、也学不会感恩去予爱”。《狗十三》如精准手术刀般对成长肌理的细剖,成长过程中那些我们以为已经忘却的细碎体验扑面而来,令人心有戚戚。

《狗十三》不仅让每个人看到自己对青春,它也可以让每一位成年人看到自己的当下和自己的家庭。《狗十三》的观察视角虽然是私人化的青春体验,但它照向的却是普遍性的中国问题——中国式父母、中国式家庭、中国式教育。李玩的父亲不爱自己的女儿吗?他很爱,只是这份爱迫切、粗暴、急于求成,不觉间就辜负和践踏了少女的自尊。李玩的父亲难道不知道自己有愧于李玩吗?他当然知道,所以他会在李玩面前袒露出脆弱的一面,他会竭力想补偿,但他的自私、偏心、圆滑、世故,又是真实的……

难能可贵的是,《狗十三》并没有简单地将少年与成年的两个世界对立起来,它虽然早就洞察了成年世界的隐疾,但它也知道,在这一个庞大的、个体无法抵抗的“秩序”面前,无人可以逃遁。这是一场必输的战争,除非你像少女哪吒那样“消失”、或者像新爱因斯坦绝食而死,否则你只能接受它的规训。影片结尾,李玩顿然发现,滑冰场上的弟弟不过是又一个自己,一个新的轮回开始,她的表情复杂,不知是释然还是苦笑。

曹保平以犯罪片著称,他的《李米的猜想》《烈日灼心》《追凶者也》都是口碑佳作。《狗十三》虽然是一部青春片,但许多观众还是可以感受到犯罪片的氛围,就像曹保平在一次交流中说的,“虽然里面没有犯罪,却依旧有着与犯罪片共通的某种情感意义上的残酷、起伏以及震荡”。是的,里面虽然没有犯罪,但我们却可以看到对众人青春的四面围捕,激烈、肃杀、冷漠。最终,他们成功地“谋杀”了青春,却又都“无罪释放”。

标签: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