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资讯 > 文娱 > 正文

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还原中国陶瓷史的千年历程!

来源: 第一财经 时间:2022-06-29 11:46:59

“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,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。”在周杰伦传唱甚广的《青花瓷》里,方文山写出了青花瓷跨越千年的美。在中国历史上,青花瓷作为一种文化符号,既是中国传统瓷器工艺的巅峰见证,也是东西方文化融汇交流的象征。

6月20日,180多件海内外公私珍藏的元明青花瓷器,在疫情特殊时期漂洋过海,汇聚到北京,集结成一场“青花的故事”特展,展览由景德镇御窑博物院、保利艺术博物馆和保利艺术研究院联合举办。

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顾问王澜告诉第一财经,他们以探寻中国青花瓷器的源流发展为脉络,将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收藏的元、明两代御窑青花标本90件与海内外珍藏元、明青花器90余件进行对比展览,试图梳理出元、明两代以青花为主线的陶瓷烧造历史与人文背景,还原中国陶瓷史的千年历程。这种对比式梳理的展览,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曾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合作过几次。

“青花瓷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穿越力的文化符号,在上千年历史中一直在进行不断的文化输出和文化交流。”北京保利拍卖中国古董珍玩艺术总监李移舟说,青花瓷兴起于唐代,成熟于元代,在明清达到工艺巅峰。这场展览,从9世纪的唐代开启青花故事的叙述,“展览的英文名叫Memoirs of Cobalt,钴蓝色的回忆录,很有诗意。”

青花瓷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

一块1975年扬州唐代地层出土的唐青花执壶残片,纹饰简单,胎质粗松,釉质较粗。在展览第一部分,这块巩县窑残片标本揭开了青花瓷的历史起源。

“唐代的青花可以说是元明青花瓷的滥觞,与真正成熟的元青花有差距,只能算是青花的萌芽期。”王澜说。

巩义窑始于北朝,在中国陶瓷史上声名显赫,是白瓷和青花瓷发源地。王澜介绍,在唐代盛期,巩义窑既烧白瓷又烧唐三彩,“唐三彩上的钴蓝在白瓷上做了一些纹饰绘制,透明釉经过高温烧制,自然产生了青花这么一个品种。”

唐代烧制青花瓷,更多是为了供应阿拉伯市场。1988年的考古发现中,三件“黑石号”出水文物完整呈现唐青花瓷盘的工艺。“黑石号”是一艘千年前沉没在印尼海域的外国商船,装载了六万多件中国瓷器。经鉴定,打捞起来的瓷器中含有钴,这种天然化学原料主要产自波斯和西亚地区,瓷盘上的散叶夹菱形纹则是典型的伊斯兰纹饰。

李移舟认为,作为中国瓷器中独特文化色彩的主流品种,青花在对外贸易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,见证了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、欧洲文明、东南亚文明的相互融合。

14世纪中期元代,中原地区与西域乃至西亚的交通再次打开,青花瓷器又一次与波斯文化、伊斯兰文明交流。元代景德镇窑的工匠沿袭北方定窑工艺,烧制出含铅氧化物很高的白瓷。技术的演化,使得青花瓷进入成熟期。

元青花瓷器普遍造型较大,敦厚而大气,这与蒙古族的审美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。纵观展览中的元青花,从梅瓶、玉壶春瓶、大罐、圆口或花口折沿盘、高足杯、藏草瓶、扁壶、军持、仿蒙古包等,造型多样,带有中亚和西亚文化审美。青花纹饰的题材也很丰富,龙凤、人物、飞禽、走兽、草虫、花卉、几何图案等,繁缛华丽的装饰中,既有中国传统纹样,也来自西域的伊斯兰文化影响。

元青花中有一件首次面向公众展示的重头之作,来自欧洲重要私人收藏的元青花凤凰牡丹纹凤首扁壶。

李移舟介绍,扁壶是知名度很高的元青花器形,蒙古族爱饮酒,马背上的民族常将扁壶当作酒器,这样的设计,是为了在行旅中携带。

如此造型,之前公诸于世的仅有两件,一件是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,1970年元大都遗址所出的青花凤纹扁壶,由48片残片粘接修复而成。另一件是1998年新疆阿力麻里古城遗址出土的元青花凤首扁壶,壶身有损毁。与两件馆藏级的青花器对比,三者的体量差不多,绘画笔触一致。

明青花,中国美学巅峰

“远尘淡墨调雨,一见倾心镌画台”,这描绘的是明清时期青花瓷的审美巅峰。

景德镇从五代制瓷以来,历经宋元时期,至明清达到顶峰。王澜介绍,明初洪武二年,朝廷在景德镇正式设立“陶厂”,后更名为“御器厂”,为明清时期中国陶瓷艺术的高峰奠定了基石。

“御器厂之前基本在规定的范围内生产,到了明嘉靖时期,制度变了,开始官搭民烧。”王澜说,御器厂难以完成宫廷下达的烧造任务,就把“细腻脆薄,最为难成”的瓷器分派给民窑完成。

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在第二次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制瓷作坊区,主要使用时期在明中期正德至明晚期嘉靖年间,到了清初,又再次启用。

不同时期的青花瓷,发色有所不同。王澜认为,不同的风貌,不仅是当时“石子青”料的特点,也与皇帝的喜好有关。比如正德时期穿花龙是典型纹样,龙和花的搭配在那一时期使用得淋漓尽致,正德皇帝崇慕伊斯兰文化并信奉佛道,官窑瓷器常用阿拉伯文字和道教吉祥图案做装饰。又如成化皇帝本人有颇高艺术修养,对青花瓷器烧制的要求极为苛刻,不惜工本,形成明代青花的美学高峰。

“青花的故事”中,最大的亮点是“永宣四神器”,包括“明永乐 青花留白暗刻龙纹海浪大盘”“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十棱葵瓣式洗”“明宣德 青花梵文海水异兽纹高足杯”“明宣德 御制青花‘永安颂’高足碗”四件。

这其中,“明永乐 青花留白暗刻龙纹海浪大盘”在欧洲秘藏百年,第一次在中国亮相,是最受瞩目的明星展品。它之前是丹麦著名建筑家所罗门·塞伦森(1856-1937)的旧藏。

“白龙纹样最早开始于元代,用洁白的龙象征庇佑皇帝。”李移舟仔细看这件作品,发现洁白的龙身上,鳞片、爪牙、须发都用暗刻的方式刻画,施釉之后的纹饰清晰而立体,纤毫毕露。龙的造型威猛,火焰也用留白方式表现,龙似乎腾飞与波浪之上,极富动感。

由于工艺难度极高,这种盘心留白而成的白龙纹样于明初青花器中十分罕见,采用此种技法者,所见均为御窑重器,以天球瓶最为知名,在故宫博物院、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、伊朗国家博物馆、日本出光美术馆等,都有收藏白龙纹样的天球瓶。

白龙纹样的难,在于留白。工匠要在素胎上打好底稿,把需要留白的部分轮廓线以青花勾勒,再将需要以青花表现的部分以钴蓝青料描绘出来,绘制时需要谨慎小心,不能在留白区域落笔。

在李移舟印象中,这种大盘的存世量非常稀有。查询海内外重要公私收藏艺术市场,发现跟这款相似的,只有两例。“上海博物馆有一件宣德款的龙盘,另外有两件收藏在伊朗国家博物馆,是15世纪晚期作为明王朝外交礼物传过去的。”

他说,永乐时期,正好是郑和下西洋的大航海时代。这条海浪里翻涌着的白龙,被印在“青花的故事”海报上,成为青花瓷这一文化符号的生动体现,也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开放、包容和创造力。

标签: 中国陶瓷史 东西方文化 元明青花瓷器 玉壶春瓶

相关阅读